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意见
院字〔2023〕50号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打造办学特色与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和客观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管理,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校地、校企、校所、校校合作理念,积极对接产业变革和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构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打造产学研合作特色,促进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渠道,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内容较为丰富、合作形式较为规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作用,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度、增强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融合度,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路、机制和策略
基本思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凝炼特色。
合作机制: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进、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
实施策略: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一体推进;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一体贯通;通过“引企入校”“引企入教”,依托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基地等优质资源,合作举办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实现校地、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原则
坚持向内输入、向外输出同向发力,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打造水电特色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
校企联合推动产业上台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学院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三)坚持服务地方,就业引导原则
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途径
(一)合作举办专业
学院和各系建立院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不少于50%的行业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参加,委员会参与新专业开发和老专业改造。各系结合本系实际和合作企业需求,采取冠名班、试点班、实验班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建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对接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机结合,建设科技、教育、产业、人才、政策紧密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用、转、创”六位一体的实体性教育平台。每个系应至少有1个专业按照现代产业学院模式通过试点班等形式开展专业共建。
(二)合作共建教学资源
共建教学资源包含合作建设实验室、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等。各系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先进设备在校内建设共享实验室或科研平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需求,建立一批稳定的、具有真实岗位环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承担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保证每15名毕业生不少于1个;根据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联合开发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特色课程,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并由企业人员授课,原则上每个专业至少有3门合作共建课程。
(三)合作人才培养
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需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合作单位专家进课堂授课(一般不少于8学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竞赛。根据专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参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聘请合作单位专家指导,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各专业应调研不少于5家用人单位、5所高校,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四)合作就业
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将行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及流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基本适应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为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员工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合作单位根据需求优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依托冠名班、试点班、实验班等培养,优先录用共建专业毕业生,促进学生就业与合作单位需求的有机结合。
(五)合作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坚持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挂职锻炼,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专业问题,更新理论知识,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使科技特派员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依托现代产业学院选聘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实施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
(六)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利用学院师资力量和专业技术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积极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项目研发,承接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参与政策研究及政策咨询,参与项目策划等。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进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合作单位共同以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形式,共同搭建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争取更多高端人才交流互动,联合申报、建设科研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牵头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推进组织,各职能教辅机构要按照职能职责,做好产学研合作的保障协作工作,发挥系统推进、协作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将产学研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能力开发全过程。
1.学院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
组 长:院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科研、人事、招生就业工作的副院长
成 员: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招生就业处及各教学单位行政负责人
2.各系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组,系主任为组长,负责本部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开拓、实施和总结。
(二)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费投入
学院统筹预算安排,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费投入,设置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资金,由主管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各系根据合作需求,按学院预算编制安排报送预算需求,学院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建设成效突出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保障产学院合作教育工作顺利实施。
(三)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体系
修订、完善现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适应产学研合作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