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院字〔2021〕35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利完成转型发展试点的各项任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冀教发〔2016〕4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于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办学治校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试点先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通过改革、创新、建设和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内涵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将学院建成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更加科学、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全省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起引领示范作用的本科院校。
三、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治理结构转型: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学院治理结构
1.主要任务
明确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院、系专业委员会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的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
2.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章程》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章程的重要内容,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以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为关键,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鼓励各系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特色发展。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建设与实践合作管理,指导专业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完成时间:2021年12月,责任单位:党政办、科技处、各系)
(2)成立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理事会。成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加的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理事会,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新体制。(完成时间:2021年12月,责任单位:党政办、各系)
(3)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和维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民主党派等各级各类组织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渠道和机制。深化校务信息公开,提升办学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完成时间:2021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科技处、统战部、学院工会、学院团委)
(4)制定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推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出台《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完成时间:2021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各系)
(二)专业建设转型: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
1.主要任务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重点建设转型发展专业群 5--8 个。到2025年,重点建设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
2.具体举措
(1)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评议制度,聘请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对申报新专业进行评议,对现有专业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及高考录取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等停招或撤销部分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适当扩大重点专业的招生规模。(完成时间:2022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教务处、招就处)
(2)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瞄准国家发展要求,主动适应省、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京津冀、沧州市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紧扣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设新专业。未来5年,拟增设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网络与新媒体等产学研结合密切、就业率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强、符合学院专业群布局的专业。(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教务处、各系)
(3)开展产业链人才需求调研。各系根据学科专业定位,梳理对应的产业链及需求领域,开展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及产业链人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重点调研全产业链岗位设置情况、人才规格要求、人才需求数量等。(完成时间:2021年12月,责任单位:各系)
(4)构建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各系在产业链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全产业链所需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明确各专业服务的产业及产业链,构建以本系专业为主体、跨系跨学科的专业集群,每个系确定1个重点建设转型发展专业群。(完成时间:2022年12月,责任单位:各系)
(5)深化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应用技术型”特点,充分体现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理念,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专业群汇聚,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专业群。(完成时间:2023年12月,责任单位:教务处、各系)
(6)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各系主动与相对应的行业、企业或机构对接,依托专业集群,有序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力争每个重点建设专业集群对应一个产业学院。(完成时间:2024年12月,责任单位:各系)
(三)培养模式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1.主要任务
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毕业设计题目来自工程实际或教师教科研项目的比例不少于80%。
2.具体举措
(1)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创新多样化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各系)
(2)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对标本科专业类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细化和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建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组织教学活动,落实教学任务的规范性要求,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完成时间:2022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各系)
(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推进实验室开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推进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各系)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实施到评价做到全过程管理。坚持把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有计划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行真题真做,到2025年,毕业设计题目来自工程实际或教师教科研项目的比例不低于80%。(完成时间:2025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教务处、各系)
(四)实习实训基地转型:统一协调建设基地,全面对接生产实践
1.主要任务
进一步加强省、厅(市)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研究院建设。每个专业至少建设好1个专业实验室。每个专业保持5个左右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
2.具体举措
(1)以研发平台任务书的建设目标为导向,注重平台内涵建设,加大对省市科研平台的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顺利通过省级平台验收。(完成时间:2023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
(2)结合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沧州经济发展需求,挖掘潜力,积极组织校内科研团队申报省、市研发平台。(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
(3)积极推进大运河研究院建设。开展大运河研究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当前大运河相关研究进展,河北省、沧州市对大运河学术研究的需求和方向等。依托大运河研究院发挥我校水利等特色学科优势,加快应用转型,确定大运河水利工程科技价值及传承、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优化布局等研究方向,为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宣传、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智力支撑,服务沧州区域可持续发展。(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大运河研究院)
(4)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实现学生带薪实习以及实习就业一体化,到2025年,每个专业建立5个左右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时间:2025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各系)
(5)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加强实验室资源共享,按照各专业实践教学安排,有计划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到2025年,每个专业至少建有1个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1亿元。(完成时间:2025年12月,责任单位:教务处、财务处、各系)
(6)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学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教务处、科技处、各系部)
(五)课程体系转型: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主要任务
建立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积极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库及一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
2.具体举措
(1)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量化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内容、任务及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明确通识类、学科基础类和专业类知识体系,明确主要实践环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明确核心课程体系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作用。(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各系部)
(2)加强应用技术型课程资源建设。坚持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每个专业(专业群)建成2门及以上一流课程。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共建共享,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编写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优质教材,形成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教务处、各系部)
(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伟大抗疫精神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教务处、各系部)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综合能力实践平台”三个实践创新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补互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综合实践、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创杯”、创新创业年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以竞赛及训练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完成时间:2024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招就处、各系部)
(六)教师队伍转型: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1.主要任务
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育机制,到2025年,“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每年派出不少于50名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引进或聘任高级工程师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校任教。
2.具体举措
(1)进一步修订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激励机制,逐步加大具有双师双能资格教师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项目扶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完成时间:2022年12月,责任单位:人事处)
(2)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年度培养计划。加强专任教师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每年派出不少于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项目研发,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认真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增加参加生产实践要求。(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人事处、各系部)
(3)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竞赛培训和比赛等活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行业技能。(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人事处、各系部)
(4)积极聘请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到2025年使重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5%,其他专业达到15%。完善兼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质量评价等均进行严格把关。(完成时间:2025年12月,责任单位:人事处、各系部)
(七)就业能力转型:提升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1.主要任务
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持续推进就业工作“12345”发展战略,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就业基地120家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50%以上。
2.具体举措
树立一个指导思想:“以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业就业课程为先导,以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基地建设、就业信息提供为保障,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学生就业导航”的工作理念。
构建两大工作体系:一是建立校、院、班三级就业工作体系,构建“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体系;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就业教育、市场开发、就业基地建设、校园招聘会、就业情况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六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注重三个提升:一是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二是用人单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双提升。
做到四个重心转移:由就业为主转为就业创业并重,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目标由单纯强调就业率转向在充分就业基础上提高就业质量;就业工作方式由粗放式、共性化、宽口径向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转型;由就业信息提供向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
实施五项工程:就业创业教育系统化工程、高质量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升学与招聘助推工程、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工程、创新创业扶持工程。
(完成时间:2025年12月,责任单位:招就处)
(八)技术服务转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1.主要任务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年均科研经费达到400万元以上。力争签订50项以上技术服务协议,获得400万元以上技术服务收入。为企业开展各类人才培训3000人次以上,学院逐步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的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2.具体举措
(1)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时按照国家、省市颁布的与科技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应用技术型科研引导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完成时间:2021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
(2)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入和培育。加强科研团队策划和组织,调整学科规划,凝练科研方向,推动跨系部的联合团队建设,鼓励学科队伍交叉融合。(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
(3)积极推动“校政企研”深度合作,大力推动产教、校校、校地、校企联合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积极对接科研院所、企业,服务于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
(4)以学院现有研发平台为基础,紧抓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创新”、“雄安新区建设”和沧州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和发动机的契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
(九)积极推进国际项目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
1.主要任务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合作办学项目1--2个。与2--3所国内外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对标学习及合作交流。
2.具体举措
(1)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海外研学、学生境外交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参加国际会议、论坛等。(完成时间:持续开展,责任单位:科技处)
(2)与国(境)外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的有效合作。(完成时间:2024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
(3)积极拓展渠道,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一定数量的中外合作应用技术型课程和教材资源。(完成时间:2023年12月,责任单位:科技处)
(十)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1.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与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2.具体举措
(1)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完善“督导监控、常态监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控、专项评估”为支撑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以转型工作为核心,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作始终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进行。(完成时间:2021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质监中心)
(2)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控体系。通过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共同监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业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监控主体,主要从专业与主导产业对接、行业需求、学生技术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控,每年定期组织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形成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第三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监控辅助,第三方主要包括学生家长、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主要对教学环节、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控。(完成时间:2021年12月并持续,责任单位:质监中心、招就处)
四、进度安排
按照我校与河北省教育厅签订的《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任务书》要求,学院转型发展工作从2021年1月开始至2025年年底完成,共分成四个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入认识确定方案(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各单位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通过动员、学习、研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型发展顶层设计,完善转型发展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研,研讨转型发展重点建设专业群;各系部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及专项规划。
第二阶段:试点先行整体推进(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
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着重加强重点专业群转型发展试点建设,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力争到2022年底,初步完成重点建设专业群的转型任务。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它专业群的建设。
第三阶段:重点突破全面提升(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
按照实施方案的部署,以推进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探索科技创新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化转型工作,推动专业(群)转型快速发展。到2024年底,全部完成重点建设专业群的转型任务。
第四阶段:优化完善巩固提升(2025年1月至2025年底)
所有专业完成转型任务,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优化完善、巩固提升,形成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对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五、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中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规划、全面协调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学院的治理体系,提高学院的治理能力。
明确任务,细化要求。各单位根据相关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细化工作内容,推动转型工作分阶段、按步骤有序进行。
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学院加大转型发展投入,制定转型发展经费资助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等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优先资助转型实施效果好学科专业群建设。加强转型发展建设经费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保障转型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营造氛围,凝聚合力。加强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学院提升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使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学院提升转型发展工作的进展,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提升转型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附件: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转型发展任务分解表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转型发展任务分解表
转型任务 | 任务分解 | 完成时间 | 责任单位 | 备注 |
(一)治理结构转型: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学院治理结构 | 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 | 2021.12 | 科技处、党政办、 各系 |
|
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在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2021.12 | 科技处、统战部、 学院工会、学院团委 |
|
成立河北水利电力学院理事会 | 2021.12 | 党政办、各系 |
|
制定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 | 2021.12 | 科技处、各系 |
|
(二)专业建设转型: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特色 | 健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 2022.12 | 教务处、招就处 |
|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 持续开展 | 教务处、各系 |
|
开展产业链人才需求调研 | 2021.12 | 各系 |
|
构建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 | 2022.12 | 各系 |
|
深化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 2023.12 | 教务处、各系 |
|
推动产业学院建设 | 2024.12 | 各系 |
|
(三)培养模式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 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 2024.12 | 各系 |
|
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2.12 | 各系 |
|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 2024.12 | 各系 |
|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 持续开展 | 教务处、各系 |
|
(四)实习实训基地转型:统一协调建设基地,全面对接生产实践 | 顺利通过省级研发平台验收 | 2023.12 | 科技处 |
|
积极组织校内科研团队申报省、市研发平台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 |
|
积极推进大运河研究院建设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大运河研究院 |
|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2025.12 | 科技处、各系 |
|
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 2025.12 | 教务处、财务处、各系部 |
|
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 持续开展 | 教务处、科技处、各系部 |
|
(五)课程体系转型: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 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 2024.12 | 教务处、各系部 |
|
加强应用技术型课程资源建设 | 2024.12 | 教务处、各系部 |
|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2024.12 | 教务处、各系部 |
|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 2024.12 | 招就处、各系部 |
|
(六)教师队伍转型: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 修订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激励机制 | 2022.12 | 人事处 |
|
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年度培养计划 | 持续开展 | 人事处、各系部 |
|
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体系 | 持续开展 | 人事处、各系部 |
|
校外兼职教师聘任考核 | 2025.12 | 人事处、各系部 |
|
(七)就业能力转型:提升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 持续推进就业工作“12345”发展战略,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就业基地120家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50%以上。 | 2025.12 | 招就处 |
|
(八)技术服务转型: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 建立完善的应用技术型科研引导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 | 2021.12 | 科技处 |
|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入和培育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 |
|
积极推动“校政企研”深度合作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 |
|
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 |
|
(九)积极推进国际项目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 | 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海外研学、学生境外交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参加国际会议、论坛等 | 持续开展 | 科技处 |
|
与国(境)外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的有效合作 | 2024.12 | 科技处 |
|
积极拓展渠道,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一定数量的中外合作应用技术型课程和教材资源 | 2023.12 | 科技处 |
|
(十)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 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和保障体系 | 2021.12并持续 | 质监中心 |
|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控体系 | 2021.12并持续 | 质监中心 |
|